高校教师代表在学校读书节开幕式上的讲话
教师代表 **
各位领导、老师和同学好!
感谢*图书馆的邀请,我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这里发言。30年前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,推动着世界各国不断“走向阅读社会”。今天,图书馆在这里举办第十三届**大学读书节,把*的阅读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。*图书馆连续十三年持之以恒地精心组织和举办读书节,不断创新读书节的内容和形式,为涵育*特色和珞珈风雅的阅读风尚、建设书香校园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两年前的今天,*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说:“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,形成爱读书、读好书、善读书的浓厚氛围。”我想,倡导爱读书、读好书、善读书,也是图书馆举办**大学读书节的主旨。
传统上我们习惯于把知识分子称为“读书人”,这是非常贴切的。人们常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、民族的脊梁、国家的宝贵财富,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他们是“读书人”,是读书成就了他们特殊的禀赋、地位和作用。因此,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赞誉书籍和读书的名人名言。例如,亚里士多德说:“书是旅途中的驿站,可以带给读者无限的启示和思考。”莎士比亚说:“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。”培根说:“读书足以怡情,足以博彩,足以长才......此处隐藏2632字,下载文档可见......要坚持读书与思考相结合。在读书过程中,我们要多设疑、多问为什么,积极展开与作者对话和讨论,特别是要敢于质疑权威、勇于批判过时的陈见。孔子云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爱因斯坦说:“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、思考、再思考,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。”现代解释学认为,阅读并不只是理解和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,而是读者与作者视界融合的过程,因此,不同读者会从同一文本中读出不同的意思,同一读者对同一文本也会常读常新。如果只是机械地阅读和被动地接受,没有思考,人云亦云,不仅难以消化和吸收书本知识,而且还会成为书本的奴隶。马克思是坚决反对这样读书的。他说:书“是我的奴隶,一定要服从我的意旨”。二是要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。我们在读书过程中也要强化问题意识,要带着问题、为着解决问题而读书,并通过运用书本知识解决问题而深入理解和巩固所获得的书本知识。
*曾引用王国维论述治学的著名诗句来说明读书学习要有三种境界:首先,要有“望尽天涯路”那般志存高远的追求,有耐得住“昨夜西风凋碧树”的清冷和“独上高楼”的寂寞,静下心来通读苦读;其次,要勤奋努力,刻苦钻研,舍得付出,百折不挠,下真功夫、苦功夫、细功夫,即使是“衣带渐宽”也终不悔,“人憔悴”也心甘情愿;再次,要坚持独立思考,学用结合,学有所悟,用有所得,要在学习和实践中“众里寻他千百度”,最终“蓦然回首”,在“灯火阑珊处”领悟真谛。只有像这样目标明确、恒心不移,方法得当,讲求读书效率和质量,才能在读书学习中增长知识、增加智慧、增强本领、提高思想境界。
我相信,在**大学读书节系列活动的引领下,校园里爱读书、读好书、善读书的氛围一定会越来越浓厚,师生中爱读书、读好书、善读书的“读书人”故事也一定会越来越精彩!